談廈門年輕人啃老買房的社會必然性
來源:小魚社區 發布時間:2009-05-18 13:08:07
為啥那么多年輕的工薪族購房?
年輕人從省內各地市,從省外各地,蜂擁至廈門,使廈門人口十幾年來增加了一百多萬,房子雖然也建了好多,但80%的房子被20% 的富人買去,除了少數人中之龍和少數高薪公務員和高薪白領,年紀輕輕就積攢下了購房購車的財產,對于多數工薪族年輕人而言,平均2000元左右的月薪,靠個人積蓄買房那是不可能的。
有趣的是,中國人用自己傳統的智慧,將年輕人買房的行為從個人行為轉變成家庭行為甚至家族行為。購房,不再是年輕人的事,年輕人父母兄弟七大姑八大姨共同的事。 中國人強烈的家庭觀念,來源于幾千年來小農經濟的經濟組織形式,男耕女織、父慈子孝,這個倫理是古代農耕中國人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我們不能說耕男啃織女或慈父啃壯兒,家庭的分工使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相依為命。
購房,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廈門人相依為命自我建立家族經濟保障的必然選擇。一個老人,如果省吃儉用積蓄,按購買力計算,他的儲蓄十年后一萬就只剩下5000;一個年輕人,如果辛辛苦苦攢錢買房,每年攢一萬元夠買兩平方米,十年后攢了20萬,或許只夠買十平方米。父子兩代人,辛苦存錢十年,一個沒了養老金,另一個永遠買不起房子。而父子同心,用共同的積蓄買房,那么十年后,還清貸款兒子有了房子,父親的養老金則依靠兒子不再供房所產生的每月盈余實現,若家中有大的變故需要用錢,父子的積蓄都以保值方式沉淀在房子中,可以變現救急。
家族購房,不能簡單地用啃老來BS,養老金靠不住,保障性住房輪不到,這是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對抗社會保障制度缺陷的必然選擇。父母借錢給孩子買房,孩子未來用贍養父母來回饋父母。這就是“家族購房”的市場行為的社會根源。
相關話題
- ·談廈門年輕人啃老買房的社會必然性200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