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大代表鄒荔生:探索推行社區學校填補教育“空檔”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9-01-18 14:41:34
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由學校、家庭、社會三部分構成。鄒荔生認為,社區學校應緊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安全成長之需,根據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點,設置生動活潑的活動內容,提供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教育的良好平臺,幫助學生調節身心、開發潛能、增長知識,全面提高素質。同時,推行社區學校可以幫助無法及時接送孩子的家長填補教育“空檔”。
如何更好地創辦社區學校?鄒荔生建議以社區為辦學主體,聯合學校統籌開展社區學生報名工作,對確有實際需要的學生開展以校外看管為主的服務活動。同時,建立以財政為主、社會為輔的經費保障機制,并建立資源共享、場地共用的教學工作平臺。
“社區學校作為新生事物,需要全社會的呵護和支持。”鄒荔生說,單個社區的資源是有限的,整合各類社會資源,構筑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網絡,是社區學校發展壯大的關鍵。她建議,在場地使用上,可以集中利用社區綜合性活動場所,通過充分挖掘轄區有關單位的物資資源,統籌利用社會上的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社會公共場館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等文體設施,使設施充分得到利用。
鄒荔生建議,在師資力量的配備上,可以從責任心強、身體健康、有一定教育教學管理經驗的人員中招募社區學校的教育志愿者,引入專業社工力量,開展針對學員成長過程共性問題的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構建“社工+實習生和志愿者”聯動模式。
相關話題
- ·福建省人大代表鄒荔生:探索推行社區學校填補教育“空檔”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