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寶寶變成羅圈腿
來源:liweixun 發布時間:2009-08-20 09:31:35
【小編杜杜整理推送】
寶寶那胖乎乎的小腿看上去怎么不直???別著急,要長成筆直的小腿,需要慢慢等待,有時候,還需要借助一點外力的幫忙!
兩條筆直的小腿可不是生下來就有的,你知道嗎?寶寶小時候,腿形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完美,它們要經過“彎彎曲曲”的變化,像鐘擺似的搖擺不定,最后才走向筆直。
那么,在這期間,寶寶的小腿會發生哪些變化?在變化過程中,什么情況是正常的,什么情況需要干預、治療?什么時候小腿才會慢慢變直?讓我們跟隨孩子的節奏,陪著他一起走過這段從“曲折”到“筆直”的過程。
出生后,腿形的“鐘擺”變化
O形腿(膝內翻)
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胎兒一天天長大,子宮的空間自然變得越來越狹小。為適應宮內發育的需要,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是四肢蜷縮蹲在子宮內的,雙下肢采取類似于盤腿的姿勢:兩膝關節屈曲,雙腳交叉,雙髖關節外展。
這種姿勢雖然最大限度地縮小了下肢在子宮內的占位空間,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問題:雙下肢為適應這種姿勢,盡可能地雙腳向內彎曲,由此帶動小腿從膝關節起向內彎曲,膝關節會輕微變形。胎兒的骨質富于軟骨,在外力作用下也使小腿發生變形。
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胎兒一天天長大,子宮的空間自然變得越來越狹小。為適應宮內發育的需要,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是四肢蜷縮蹲在子宮內的,雙下肢采取類似于盤腿的姿勢:兩膝關節屈曲,雙腳交叉,雙髖關節外展。
這種姿勢雖然最大限度地縮小了下肢在子宮內的占位空間,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問題:雙下肢為適應這種姿勢,盡可能地雙腳向內彎曲,由此帶動小腿從膝關節起向內彎曲,膝關節會輕微變形。胎兒的骨質富于軟骨,在外力作用下也使小腿發生變形。
十月懷胎是造成腿部生理畸形的原因之一,所以,一朝分娩時,欣喜的父母會有些遺憾地看到,自己的寶寶有著兩條不太直的腿:膝關節還不能完全伸直,而且兩個膝蓋不能完全并攏,小腿向內翻著,一副天生“羅圈腿”的可憐樣。
出現腿部生理畸形的寶寶中,O 形腿占了絕大多數,因為這是胎兒宮內下肢姿勢在出生后的延續。
O 形腿具體表現為雙膝關節伸直,雙足內踝并攏, 但膝關節不能靠攏,兩腿呈現“O”形,而膝關節的間距大小可以代表膝關節畸形的嚴重程度。不過在醫學上,醫生不是簡單地以膝關節的間距作為判斷標準,而是將大腿和小腿軸線的夾角( 銳角) 大小作為判斷畸形程度的尺度。
X 形腿(膝外翻)
等到孩子兩三歲時,相反的問題又出現了:他雖然不再是個“小羅圈腿”了,卻又變成了X 形腿。
與O 形腿相反,X 形腿表現為當膝關節伸直并靠攏時,雙足內踝不能靠攏。此時,雙足內踝間距的大小反應出膝關節畸形的嚴重程度。同樣,在醫學上,醫生也將大腿和小腿軸線的夾角( 銳角) 作為判斷畸形嚴重程度的尺度,而不是單純以雙足內踝間距為判斷尺度。
O 形腿、X 形腿,正常與異常的判斷
那么,怎么來判斷孩子的O 形腿或X 形腿是在正常范圍內,可以順其自然地變直,還是已經超出了正常范圍,需要人為干預?
在確定孩子下肢各個關節( 髖、膝、踝) 活動正常的前提下, 讓孩子平躺在床上,下肢伸直靠攏,仔細觀察。如果孩子表現為O 形腿, 則觀察雙膝關節間的距離;如果孩子表現為X 形腿,則觀察雙踝間的距離。這個間距是隨著孩子的不同年齡而改變的,應該越小越好, 沒有絕對的標準。而真正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大腿與小腿的夾角。所以, 如果你認為孩子膝蓋或腳踝的間距很大,應該帶他去看醫生。
醫生的診斷標準是在雙下肢X 光片下,根據大小腿軸線的夾角( 銳角) 來判斷。如果這個銳角小于5°,基本沒有問題,屬于正常范圍,不必治療;如果角度在5°~ 10°之間,說明介于正常與異常之間,可以在家進行干預;大于10°則屬于病理狀態,應該到醫院進行治療。
另外,醫生會區別孩子腿部的畸形是屬于生理性畸形還是病理性畸形,因為有很多疾病同樣可以造成膝關節的畸形,最常見的如佝僂病、軟骨外傷、發育或感染類疾病等。這些疾病往往需要進一步檢查。
相關話題
- ·如何防止寶寶變成羅圈腿2009-08-20